中国科大 教授 项目负责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优青。
围绕物联网,数据的隐私保护和共享交易进行研究,共发表国际知名会议和期刊论文130余篇,其中CCF荐A类会议/期刊论文70余篇,包括ACM SIGCOMM, ACM MobiCom, USENIX Security等。2015获得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ACM中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18年获得全国高校云计算应用创新大赛1530支参赛队伍中的唯一全国特等奖。2018年获得阿里巴巴首届青橙奖。2023年获全国大数据与计算智能挑战赛一等奖(第一名)。在科研项目方面,当前/曾主持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清华大学 教授 项目骨干
现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青资助及杰青延续资助,入选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是北京市战略人才,中国电子学会会士,IEEE Fellow。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空间安全、区块链系统和大模型安全。近五年,在网络和安全领域顶级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完成专著和教材4本,牵头完成行业标准10余项,获得CVE,CNVD等漏洞编号100余个。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获得2011年CCF青年科学家奖,2012年中创软件人才奖,2023年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前沿科学奖,ACM CCS 2020最佳论文提名,IWQoS 2021最佳论文奖,USENIX Security 2023杰出论文奖,2024 USENIX Security 2024杰出论文奖, IWQoS 2024最佳论文奖,USENIX Internet Defense Prize(2014年奖项设置以来国内第一篇获奖论文)。
武汉大学 教授 项目骨干
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教授/博导,湖北省区块链技术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长期从事密码学、数据安全、区块链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中国高被引学者;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湖北省重大研究计划等科研项目30余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4项;在IEEE TIFS、IEEE TDSC、PKC、CHES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会议上
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次数超过2万次。
本项目围绕跨域物联网系统安全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逐层展开研究,取得一系列面向基于区块链的跨域物联网系统安全可信的理论成果。项目组从大规模跨域节点认证管理、数据来源可信验证、动态群组管理和匿名管控追责,解决数据来源不可信、身份隐私与监管平衡难等问题出发,实现服务成员可管可控,支持高效匿名检测和对特定违规对象的精准溯源追溯,从而保障跨域物联网服务安全,为构建强安全可信、高效率的跨域物联网系统提供理论保障和技术支撑。本项目在基于区块链的跨域物联网系统关键密码理论及系统设计方面取得了突破,进而推动了国家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自主可控区块链等方面的创新发展,保障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项目研究工作按计划进行,完成了项目研究任务,实现了项目预期目标。
项目组从网络流量状态记录的高效安全存储与分析出发,通过将传统布隆过滤器和默克尔树结合起来,构建了一种可验证布隆过滤器,在实现对网络状态记录高效存储的同时,确保了数据查询的安全性;通过自适应的拜占庭容错共识机制,实现了动态非全连接网络中能力差异节点的高效稳定共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频域特征的实时鲁棒性恶意流量检测技术,通过数据流特征编码降低流量记录中的特征冗余性,压缩特征规模6倍以上,结合频域特征分析,解决了传统流级别特征缺乏鲁棒性的问题以及传统包级别特征无法约束特征规模导致处理开销大、处理吞吐低的问题,达到对抗场景下最高的恶意流量识别精度,检测吞吐相比已有方法提升2个数量级。
项目执行期间,清华大学项目组负责人徐恪教授作为团队主要成员入选IEEE Fellow,入选中国电子学会会士,获得2022年北京市首届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荣誉。博士生冯学伟获清华大学优秀毕业博士生荣誉以及ACM SIGSAC China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杜鑫乐获2020年中国通讯学会AITrans智能网络技术挑战赛一等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新校区
学科一号楼